图为 | 会议现场
2025年7月16日,由清华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主办的“药品专利期限补偿制度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图书馆楼紫华报告厅顺利召开。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家,以及来自正大天晴、华海药业、诺和诺德等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代表共计二十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主任崔国斌致辞。崔教授在致辞中强调,在医药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领域,如何平衡专利保护、药品可及性与市场竞争三者的关系,始终是行业关注的核心议题,对于完善我国医药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产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崔国斌教授对各位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图为 | 部分参会嘉宾
本次研讨会以专题报告和圆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围绕“药品专利补偿期制度是否应增设出口例外”进行讨论,与会代表就行业当前发展、国际市场竞争状况深入研讨分析。会议邀请了政府部门、学术界及产业界代表人士参会。
清华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秘书长洪燕以“药品专利期限补偿制度中的‘出口豁免’”为题作专题报告。洪秘书长指出,在专利保护延长的期限内,可否基于促进本地制药行业的发展和本地公共健康的需求,允许本地药企制造某些特定类别的药品,以使其可以向未受专利保护或专利已过期的国家销售药品,是本次讨论的重要话题。
洪秘书长介绍了当前欧盟药物出口豁免规则的立法目标、具体内容、详细规定,为会议研究和讨论“药品出口豁免规则”提供参考。具体来看,国际药品专利补偿期限及出口豁免相关法规政策正进行动态调整,如欧盟于2019年生效的第2019/933号欧盟条例,在欧盟药品专利延期制度中设置了“出口例外”和“贮存豁免”条款,旨在促进仿制药行业发展、降低药价、推动国际市场竞争。
随后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在药品专利补偿期内设置出口例外制度是否合理、可行,以及当前行业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部分参会嘉宾认为,强化医药专利保护对维护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利益至关重要。原料药的专利到期前储备策略、专利期限延长申请的时效把握、跨国药品审批中的数据保护机制、以及医药生产与出口环节的合规管理,均是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议题。同时,如何通过优化专利保护制度,提升医药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从全球原料药产能大国、仿制药大国成功迈向医药强国。
当前我国原料药产业虽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但在全球医药供应链中地位突出。在仿制药领域,我国对原研药的替代率,特别是相较于印度等国家,仍有提升空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我国正着力推动产业由中低端原料药向高端仿制药及创新药领域发展。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对美欧等发达国家市场的仿制药供给替代率呈上升趋势。上述产业特征、发展趋势及国际竞争格局,均为我国研究制定相关药品出口豁免政策提供了重要考量依据。
最后,崔国斌教授在会议总结中表示,本次研讨会为药品专利补偿期内设置出口例外条款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会者提出的观点为后续的学术研究、立法完善和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崔国斌教授代表主办方,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代表致以衷心感谢,并期待未来继续深化交流,共同推动医药知识产权领域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
文字:林锦晖
编辑:赵歆扬、冉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