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5日,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哥伦比亚大学Kernochan法律、媒体和艺术中心、牛津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21世纪的知识产权与技术:未十年的挑战”国际研讨会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字节跳动公司、谷歌公司赞助,并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新加坡法律学会、新加坡知识产权局、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的大力支持。会议汇聚了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的100余名知识产权政策制定者、法律学者和行业专家,共同商讨人工智能、扩展现实、Web3.0、量子计算等新技术为全球知识产权制度带来的深刻挑战与未来方向。
2025年8月4日 DAY 1
会议伊始,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David Tan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崔国斌教授、牛津大学法学院Dev Gangjee教授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Shyamkrishna Balganesh教授分别致欢迎辞。
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院长Andrew Simester教授发表了开幕演讲。他指出,与会者共同关注的核心是,传统的版权、商标和专利理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法律界必须找到方法,既要坚守知识产权的传统原则,又要使其适应新的时代背景与挑战,这迫切需要各个国家地区的深度合作。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先生发表了开幕主旨演讲。他系统阐述了塑造全球知识产权格局的三大趋势:一是尽管面临经济不确定性,全球知识产权申请活动依然强劲,无形资产投资增速远超有形资产;二是创新的地理中心正持续东移,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申请量已占全球约70%;三是创新的本质日益数字化,数字技术专利已占所有专利的三分之一。在此背景下,他强调,生成式AI发展迅速,但它仍是一个熟练的复制者,缺乏人类所独有的创造力,应当将AI视为一种工具,并确保它被用于善途;知识产权制度必须坚持保护人类创造力,将人类创造者置于中心地位。
在David Tan教授的主持下,邓鸿森总干事、英国知识产权局局长 Adam Williams先生及新加坡知识产权局(IPOS)局长Tan Kong Hwee先生展开了圆桌对话。Williams先生以英国知识产权局近期就标准必要专利问题发起的公众咨询为例,强调知识产权局与行业从业者之间的持续对话,是确保全球IP框架适应未来的关键。Tan Kong Hwee先生表示,AI技术可能会对人类的职业生计造成巨大影响,政府、企业和社会必须协同努力,采取以人为本的方法,促进负责任和合乎道德的创新,同时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利。
论坛一:宏大图景 Plenary Session 1 - The Big Picture
论坛一从宏观视角出发,勾勒出全球在AI监管和知识产权政策方面的不同模式与发展趋势,探讨了政府、法律体系和市场如何共同塑造未来的创新生态。本场论坛由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Shyamkrishna Balganesh教授担任主持人,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Ken Chia律师担任与谈人。
牛津大学法学院Dev Gangjee教授与Robert Burrell教授介绍了英国新型高风险研究资助机构ARIA的知识产权政策,探讨了如何通过IP政策设计,帮助前沿科研跨越“死亡之谷”,成功实现商业转化。
图 | Dev Gangjee教授发言
图 | Robert Burrell教授发言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迪金森法学院Daryl Lim教授阐述了“异质性(Heterogeneity)的惊人优势”。他认为,美国在AI监管上碎片化、多元化的法律体系(融合了隐私法、形象权、版权)并非缺陷,而是一种战略优势,能更灵活地应对快速发展的技术。他据此提出构建一项新的、范围明确的“数据权”。
图 | Daryl Lim教授发言
埃默里大学法学院Matthew Sag教授与德克萨斯农工大学Peter Yu教授的研究揭示了全球范围内AI训练版权例外的趋同化。各国正通过“合理使用”或专门的文本与数据挖掘(TDM)例外,走向一种允许在特定条件下进行非授权AI训练的“中间道路”均衡。
图 | Peter Yu教授
图 | 论坛主持人、与谈人和报告人展开讨论
下午的平行论坛深入到具体的法律领域,分别聚焦于AI对版权法核心理论的冲击,以及如何为日益重要的数据资产建立有效的法律保护框架。
平行论坛1A:版权 Breakout Session 1A: Copyright
本场论坛由谷歌公司亚太地区信息政策负责人Jean-Jacques Sahel先生担任主持人,字节跳动公司法律顾问冯思宇女士担任与谈人。
图 | Jean-Jacques Sahel主持会议
图 | 冯思宇女士与谈
Aleksandra Czubek律师探讨了“算法义务”,提出应为AI生成内容的版权合规性建立一种前瞻性的责任框架。
台湾政治大学Chien-Chih Lu助理教授聚焦于生成式AI时代的音乐风格版权保护,探讨了音乐风格是否可以通过算法代码被“固定”,并分析了商标法和形象权作为补充保护路径的可能性。
图 | Chien-Chih Lu助理教授
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法学院Justin Hughes教授与牛津大学法学院Dev Gangjee教授的论文深入剖析了“提示词工程”在AI辅助创作中的作者身份认定问题。
图 | Justin Hughes教授与Dev Gangjee教授
平行论坛1B:数据 Breakout Session 1B: Data
本场论坛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Benjamin Wong讲师担任主持人,谷歌DeepMind高级法律顾问Jon Small先生担任与谈人。
图 | Jon Small先生发言
澳门大学卢震豪研究员通过线上会议进行了报告,他论述了中国法院如何通过判例积极塑造数据权利规则,以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需求。
香港城市大学陈扬助理教授探讨了美、中、欧将企业数据作为商业秘密保护的现状。他在肯定商业秘密对完全保密数据和私人数据汇编的保护作用日益增强的同时,也指出将此保护延伸至前端数据点公开的“半公开”数据汇编并不可取。
马斯特里赫特大学Kalpana Tyagi教授研究了合成数据与数据保护、版权的复杂关系,她认为合成数据有望在保护隐私的同时,为AI创新提供高质量的训练来源。
图 | Kalpana Tyagi教授、陈扬助理教授
论坛二: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 Plenary Session 2 - AI and IP
第二场论坛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法理与哲学思辨,探讨AI如何重塑对创造力、作者身份乃至法律责任本身的理解。本场论坛由Dev Gangjee教授担任主持人。
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Christopher Yoo教授从哲学层面探讨了AI辅助创作对作者身份的影响,他认为AI的价值不仅在于辅助创作,更在于它赋予了更多不具备传统技能的人成为创造者的能力,从而促进了个人潜能的实现与人格发展。
图 | Christopher Yoo教授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Shyamkrishna Balganesh教授提出了“人工智能因果关系”的理论。他指出,当AI产出引发法律问题(如侵权或诽谤)时,责任归属变得异常复杂;解决人工智能因果关系的难题,不仅对AI的法律监管至关重要,也对许多仍以人类为中心的法律领域本身的运作至关重要。
图 | Shyamkrishna Balganesh教授
奥克兰大学法学院Joshua Yuvaraj讲师提出了一个包含情感、道德和社群三大要素的“人类创造力社会文化理论”,旨在界定人类创造相较于AI产出的独有价值,并以此为基础主张版权法应优先保护和培育人类创造力。
图 | Joshua Yuvaraj讲师
字节跳动的祁娟女士分享了公司在实践中如何处理AI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护问题。
图 | 祁娟女士
图 | 论坛主持人与报告人展开讨论
2025年8月5日 DAY 2
第二日会议在英美两国政府高级官员的主旨演讲中拉开帷幕,聚焦于AI治理的国际前沿趋势。英国知识产权局局长Adam Williams先生在主旨演讲中,分享了英国在AI领域的政策方针,强调了通过战略远见和国际合作来应对技术挑战的重要性。
美国版权局政策与国际事务副局长Andrew Foglia先生通过视频连线,详细介绍了美国版权局发布的《版权与人工智能》报告的背景与内容。
论坛三:版权 Plenary Session 3 - Copyright
论坛三剖析了版权领域应对AI技术变革所需的治理之策,由Robert Burrell教授担任主持人。
香港城市大学何天翔副教授系统剖析了授予AIGC版权所面临的三大核心挑战:控制难题、搭便车困境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他主张采纳一种审慎的路径:AI的初始、原始输出不应获得版权,但人类后续进行的、具有独创性的选择、编排和修改则可以作为汇编作品受到保护。
图 | 何天翔副教授
国际知识产权商业化理事会理事Ronald Yu先生指出,现有的知识产权框架已不足以应对AI智能体带来的挑战。考虑到立法进程的缓慢,他建议建立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注册系统,作为一种临时解决方案,以快速确认权属和应对侵权。
图 | Ronald Yu先生
早稻田大学Christoph Rademacher教授回顾了日本的立法经验,介绍了日本早在AI时代来临前就已制定的、较为宽松的版权例外条款,探讨了其对当下全球AI监管的启示。
图 | Christoph Rademacher教授
上午的平行论坛聚焦于技术与文化因素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报告人结合从AI模型、脑机接口、奢侈品手表、建筑、时尚等不同行业视角,围绕人工智能的制度激励范式、前沿科技对作者身份等传统版权理论的挑战、知识产权在文化叙事与市场价值构建中的作用,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平衡不同领域创作者的利益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平行论坛2A:技术革新与知识产权 Breakout Session 2A: Technological Advances and Impact on IP System
本场论坛由Ken Chia先生担任主持人。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陈泓月针对AI模型保护的法律机制进行了报告,提出为AI模型创新设计一套“双轨激励范式”。
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华劼副教授探讨了脑机接口生成内容的版权挑战,对传统的思想/表达二分法以及在脑机接口可能影响用户创作意图情境下的作者身份认定进行了分析。
图 | 陈泓月、华劼副教授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郝元研究员通过线上形式进行报告,她提出,专利法的“非显而易⻅性” 审查正面临AI带来的深刻挑战,其核心在于现行标准忽视了人类发明的关键创造力——“发现与定义问题”(PFF)。
平行论坛2B:知识产权与文化 Breakout Session 2B: IP and Culture
本场论坛由David Tan教授担任主持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生Christophe Gösken以瑞士奢侈手表行业为例,生动展示了知识产权(特别是地理标志和商标)如何在市场中构建和传播文化价值与“真实性”叙事。
Mariam Aroian律师聚焦于建筑领域的版权问题,指出“全景自由”(Freedom of Panorama)等版权例外条款,可能导致建筑师的作品在被用于AI训练时,无法像其他领域的创作者一样获得合理报酬。
图 | Christophe Gösken、Mariam Aroian律师
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David Tan教授深入探讨了技术如何积极地拓展了时尚产业的“知识产权负空间”(IP's Negative Space)。他指出,由于版权法中的“思想/表达二分法”和“实用性例外”原则的限制,时尚设计的版权保护历来薄弱;如今,社交媒体的普及、互联网的无处不在以及生成式AI应用的广泛可用性,正进一步扩大这一“负空间”,实现了“时尚的民主化”。因此,行业的成功更多取决于引领潮流、建立品牌和赢得客户忠诚度,而非依赖排他性权利。
图 | David Tan教授发言
论坛四:专利 Plenary Session 4 - Patents
论坛四聚焦于专利法,学者们提出了对现有专利制度进行优化改进的各种设想,以适应AI日益增长的发明能力。本场论坛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Daniel Seng教授担任主持人。
福德汉姆大学法学院Shlomit Yanisky-Ravid教授提出了“AI专利创新悖论”:一方面,坚持“人类”的发明主体资格、拒绝授予AI系统作为发明人的专利,可能会削弱企业投资研发高级AI发明系统的动力;另一方面,无差别地授予所有AI生成发明专利,可能导致低质量专利泛滥,最终同样会阻碍创新。
图 | Shlomit Yanisky-Ravid教授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崔国斌教授讨论了AI生成内容对专利法上“现有技术”认定造成的挑战,提出了更完善的判断标准。
图 | 崔国斌教授
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Gideon Parchomovsky教授与奥诺学术学院Lital Helman教授提出,可建立一个浮动专利期制度,根据AI在发明过程中的贡献度(高、中、低),授予不同时长(如5年、10年或15年)的专利保护,以更精确地匹配激励成本。
图 | Gideon Parchomovsky教授
杜伦大学法学院王佳副教授与博士生徐铭悦强调专利“充分公开”原则在AI相关发明中的关键作用,并比较了中美欧等主要司法辖区的审查标准差异。
图 | 徐铭悦发言
图 | 论坛主持人与报告人展开讨论
论坛五:面向未来 Plenary Session 5 - What's Next?
会议收官环节汇集了多位资深学者,他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未来知识产权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展望和总结,为本次思想盛宴画上句号。本场论坛由David Tan教授担任主持人。
Wayne Wei Wang博士以热门游戏《黑神话:悟空》为例,探讨了AIGC如何通过“记忆链/思想链”重塑文化遗产,并提出构建“记忆基础设施”作为治理框架。
图 | Wayne Wei Wang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李治安教授梳理了当前AI训练数据相关诉讼中出现的多种诉因,包括版权、公开权、隐私和不当得利等,并对它们的优劣进行了比较分析。
图 | 李治安教授
新南威尔士大学Michael Handler教授探讨了AI对商标审查程序的影响,指出AI工具在判断商标显著性和相似性方面仍面临挑战,并警示了由不一致的司法判例构成的训练数据可能导致训练结果质量低下的问题。
图 | Michael Handler教授
牛津大学法学院Emily Hudson教授对英国知识产权局的AI与版权咨询提出了批判性反思,她主张应当让市场通过自愿许可解决问题,并对政府推动广泛版权例外的经济和法律假设提出了质疑。
图 | Emily Hudson教授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高级顾问Martin Correa先生分享了其“探路者报告”的洞见,展望了未来十年塑造知识产权体系的关键趋势和驱动力。
图 | Martin Correa先生
图 | 论坛主持人与报告人展开讨论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球知识产权领域的高水平思想交流与碰撞提供了重要平台,更彰显了通过国际合作与跨学科对话共同构建未来知识产权生态系统的关键意义。尽管诸多问题尚未形成定论,此次深入的思想交锋已为未来十年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开辟出更为多元的可能方向。
文字:陈泓月
图片:NUS LAW
编辑:赵歆扬、冉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