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经过一年有余的辗转艰辛,新一期的《清华知产评论》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这本新兴法律评论“第二胎”的生产过程克服了许多困难,也标志着我们向着连续出版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过去的一年是“知识经济”价值进入大众视野的一年:“非诚勿扰”商标纠纷、“国酒茅台”商标复议、北京知产法院做出5000万的专利侵权判决、高通与魅族的专利授权纠纷、金庸诉江南著作权侵权纠纷,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接连出现在知识产权热点事件头条之上,意味着创新的价值开始真正深入每个国人的心中。知识产权法无疑是走在这场变革最前沿的法律学科。在商业模式“快速迭代”的当下,一个强健且具有前瞻性的知识产权制度,是经济发展与持续创新必不可少的支点。而这种制度的设立与改良,又离不开学术研究提供的智慧。
本刊的宗旨正在于此,我们坚持高水准的学术要求,希望从理论研究的层面帮助决策者在重大创新政策问题上做出明智的选择。我们既提倡展示本领域法律制度与理论发展的最新水平的研究,也重视对传统的理论问题提出优秀观点的研究。本辑《清华知识产权评论》所收录的11篇文章,博采众家之长,体现了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这11篇文章分为三个主要栏目:“特稿——海外之声”、“百家争鸣”、“网络法专论”。
在“特稿”栏目中,我们独家刊登了两篇来自国际知识产权法界的重要学者的文章译稿。知识产权的法哲学基础究竟是什么?虽然功利主义的解释似乎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其实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与争论从未停止。罗伯特 P. 莫杰斯教授(Robert P.Merges)的《驳功利论原教旨主义》(郝元译)一文,是对斯坦福法学院的马克•莱姆利教授(MarkA.lemley)去年发表的《知识产权信仰论》的回应。《信仰论》一文重申功利主义在知识产权正当性解释中的核心地位,并批评相信“自然权利说”的学者如同“信仰知识产权宗教的信徒”,无法参与理性对话。莫杰斯教授的文章正是对这一观点的精彩驳斥。迪特马尔•哈霍夫教授(Dietmar Harhoff)的《专利和许可在创新获得外部融资中的作用》(程文婷译)一文,明确指出了传统金融法中依赖的经济学分析错误低估了许可和专利交易在技术市场中的地位,用通俗的语言和详实的证据阐明了专利和许可在融资中的真实效果。哈霍夫教授介绍的德国经验为国内学者在中国环境下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参照系。
在“百家争鸣”板块中,我们刊登了6篇来自各界学人的优秀赐稿,内容涉及众多领域。管育鹰教授的《专利侵权诉讼中的无效抗辩问题研究》,就美国、德国和日本对于授权后的专利权效力争议的管辖权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建议。蒋舸副教授的《德国职务发明管制效果研究》对德国职务发明制度在过去60年来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建议我国警惕对职务发明过度管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闫春晖先生的《对“专利复审委依职权审查并以新理由维驳”制度的合理性和改革方案的研究》,考察了复审委可以“以新理由维持驳回决定”相关规定的不完善之处,并比较研究了美国的相应制度,指出了修改方向;文章并创新性的认为问题的核心在于实质审查的不充分,并呼吁进行彻底改革。章凯业先生的《广药集团诉加多宝“怕上火”广告语纠纷案之评释——兼谈未注册商业标识的归属与保护》,从典型案例出发,创新性地将论述集中于劳动财产学说与功利主义学说在为未注册商标提供保护之合理性基础之辩上,很有启发性。何天成先生的《著作权法裁判的核心:作者,而非作品》研究了著作权法在不同领域适用时存在的差异,并揭示了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在于现代著作权法关注“作品”却忽视“作者”的现状;作者提出了一套以作者为标准,用于确定权利归属范围的“三步衡量法”,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观点。刘嘉纯女士的《专利高价的反垄断法规制研究》则关注一个复杂的交叉学科问题,即反垄断法的价格管制是否应当适用于专利许可的问题;文章充分研究了中美欧三个国家或地区对该问题的处理方法,并建议我国反垄断法应当采取谨慎的态度,不应该插手企业的商业决策,干预具体专利许可中的高价问题。
第三个板块“网络法专论”,收录了3篇研究当下最受关注的网络法领域问题的优秀文章。石丹先生的《视频网站“广告过滤”问题研究》,从经营者、消费者和社会利益三个维度,研究了浏览器、视频软件与第三方插件分别使用的广告过滤模式的合理性,并从不正当竞争法的角度提出了建议。殷守革先生的《网络预约出租车本地牌照和户籍限制的审查与规制》研究了近年来广为关注的“网约车”的法律规制问题,特别是其中引起社会争议的本地牌照与本地户籍限制;作者认为这两项限制违反了公平原则,也无法达到立法者宣称的目的,存在不当之虞。苏金先生的《大数据时代信息集合上的财产性权利之赋权基础》,探讨了当前引发热议的“大数据”问题下的“财产权赋权基础”这一核心问题;文章从数据的生命周期这一关键概念出发,结合传统财产性权利的赋权理论,将数据使用中产生的添附价值作为赋予数据财产性权利的合理性基础。
最后,衷心感谢所有老师、同学以及实务界人士的关注与支持,特别是所有向评论赐稿的作者、法律出版社的韩满春编辑以及清华法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的各位老师,本辑的出版离不开各位的帮助与支持,我们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清华知识产权评论》编委会